陈垣故居

8 0 2024-04-13
新会有咩好玩的地方?新会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,历史上长期作为四邑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交通中心。新会人文璀璨,是岭南学派和岭南琴派的发源地,素有“海滨邹鲁”之称。新会文物古迹极多,有4000年前新石器时期的贝丘遗址,有隋朝的古塔、唐朝的窑址,有宋朝的孔庙、宋元崖门海战遗址和崖山祠,有明清的古塔、古炮台和媲美广州……

新会有咩好玩的地方?

新会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,历史上长期作为四邑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交通中心。新会人文璀璨,是岭南学派和岭南琴派的发源地,素有“海滨邹鲁”之称。新会文物古迹极多,有4000年前新石器时期的贝丘遗址,有隋朝的古塔、唐朝的窑址,有宋朝的孔庙、宋元崖门海战遗址和崖山祠,有明清的古塔、古炮台和媲美广州陈家祠的新会书院,有广东四大丛林之一的圭峰山玉台寺,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故居等。新会风光绮丽,风景名胜众多,小鸟天堂、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海内外闻名,还有叱石岩、公坑寺、紫云观、玉湖度***村、古兜度***村、银湖湾等。新会是广东历史上文风最鼎盛的地区,素有“东莞拳头新会笔”之美誉,岭南大儒陈白沙、维新领袖梁启超、历史学家陈垣等均出自新会。

如何理解“一生负气成今日,四海无人对夕阳。”这句诗?

”一生负气成今日,四海无人对夕阳“出自现代史学家陈寅恪的《忆故居》诗中的两句。陈寅恪创作的这首诗是在一九四五年四月,离‬抗日胜利的曙光就在前面不远处。这‬时‬的他‬怀着光明与希望应聘去了英国,在牛津大学任教。

我们从诗的题目看到的一个表象就是这首诗是诗人对于自己的故乡,对于往事的一些追忆,他‬恪尽职守,宁可失意,一生都坚守自己的追求,放眼四海只好一个人独自看夕阳,表达了一种孤独、寂寞和悲凉的意境。

陈垣故居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同时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身居海外,心系祖国的满腔热情,身处异地寂寞孤单的思想情绪与心境。他甚至后悔不该赌气来到英国,结果弄成今天这个地步,望着无人的四周,只有自己孤单地望着夕阳。我们可以想象,此情此景的陈先生的心绪该是多么的悲凉啊!

总之,“一生负气成今日,四海无人对夕阳”这两句诗,折射出作者孤傲而倔强的性格。而他的这首诗《忆故居》,是作者在英国孤凄悲凉之时,发自内心的表述:对家乡故居的思念,对祖国的热爱。

每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,我都会十分激动,特别是这一句“一生负气成今日,四海无人对夕阳”,更是让我感慨万分,这是发自内心的呐喊声。

陈垣故居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那么这一句是谁发出的呢?对,是陈寅恪。这句话出自他的《忆故居》。

陈寅恪,字鹤寿,江西省修水县人。中国现代历史学家、古典文学研究家、语言学家、诗人。

《忆故居》这首诗是作者创作于一九四五年四月,当时正是八年抗战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。此时,陈寅恪满怀着希望应聘去了英国,任教于牛津大学。当然,也正好去医治一下自己的眼疾,但不幸的是,这次手术并没有成功,而是更严重了,医院还给他下了双目可能失明的诊断。

陈垣故居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可以想到,看到这样的结果,和盼望祖国胜利的喜税相比,此时身在异国他乡的陈寅恪先生心里,失望,孤凄,悲痛一起涌现出来,但他却以顽强的意识,来面对这些挫折,他表达出来的无疑是毫无畏惧的形象和对祖国的热爱。于是写下了这首《忆故居》。下面先来欣赏一下这首诗:

忆故居

陈寅恪

(原创)

“一生负气成今日,四海无人对夕阳。”这句诗出自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、古典文学研究家、语言学家陈寅恪的《七律•忆故居》一诗。

陈寅恪,是我国现代集历史学家、古典文学研究家、语言学家、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,与叶企孙、潘光旦、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,与吕思勉、陈垣、钱穆并称为“前辈史学四大家”。

《忆故居》是陈寅恪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卧病成都,慨然东望,暮境苍茫,心情惆怅而赋此诗的。该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,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苦。他在此诗中“一生负气成今日,四海无人对夕阳”的名句,就是发自诗人陈寅恪内心深处的大声呐喊,表明了一个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心系祖国的满腔热情,以及身在他乡的那种孤单无助的思绪与内心情感的纠结;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作者那种孤傲而倔强的性格和***。其实诗人一生十分朴素厚实,谦和而又自信,真诚而不伪饰,被人称为“学者本色”。“一生负气成今日,四海无人对夕阳”。正是陈寅恪一身傲骨、一腔正气、一生不愿随波逐流的正义之气、一生不渝忧国忧民的浩然之气。早在1929年他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就是陈寅恪一生追求真理、渴望民主自由的伟大精神的最真实写照!他的铮铮傲骨不仅仅表现在他有独立人格尊严的民主自由精神方面,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崇高的爱国情怀的行为方面,即如,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,日本占领香港,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,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,结果是遭到了他的严辞拒绝。

中国近代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梁启超曾经这样评价过陈寅恪对祖国和民族的重大贡献,他十分诚恳的说:“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,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。” 无疑,陈寅恪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,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!”

陈寅恪先生,1890年7月3日出生,1969年10月7日去世。我们中国人民永远怀念他!

感谢诗书君邀请!

对于这一句早已经成为陈寅恪先生一生象征的句子,读来让人感慨万端。我有个想法,当一个人的才能超过这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的时候,这个人注定是孤独的;因为高处不胜寒啊;当一个人追求自由性格独立到万径人踪灭的时候,他最后的结局将是无可避免的独钓寒江雪。这就是陈寅恪,一个一生都在和人间负气的***,一个一生都在追求思想和精神自由的***,一个晚景凄凉但最终打动了历史的***。

要理解这句话,我们不妨来看看陈寅恪先生这首诗的原文:

忆故居序:

寒家有先人之敝庐二:一曰靖庐,在南昌之西门,门悬先祖所撰联,曰‘天恩与松菊,人境托蓬 瀛’;一曰松门别墅,在庐山之牯岭,前有巨石,先君题‘虎守松门’四大字。今卧病成都,慨然东望,暮 景苍茫,回忆平生故居,赋此一诗,庶亲朋好友之者,得知予此时情绪也。

渺渺钟声出远方,依依林影万鸦藏。 一生负气成今日,四海无人对夕阳。

破碎山河迎胜利,残馀岁月送凄凉。 松门松菊何年梦,且认他乡作故乡。

人在年少时,总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,十八岁我想出门远行,哪怕是在细雨中呼喊,人生都是幸福而浪漫的。所谓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,陈寅恪先生年少时怀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功底,带着梦想,游学国外,遍览群书,终于成就他的渊博高幍之学,成为民国时代的***,可以说,除了梁启超、王国维,有谁敢说我能和陈寅恪争中国文化、中国史学的一杯羹呢?

人在进入中年之后,骨子里的家国之思会如春天的野草一样疯狂生长。家毕竟是血脉所系,毕竟是魂牵梦绕的地方,回到家乡,我们会变得异常平静,哪怕是岁月在心底刻下海沟一样深的伤痕,故乡都会将它抹平。其实这首诗写的并不复杂,只是陈先生远在成都东望故乡的一种感受。最让人动容的就是一生负气成今日,四海无人对夕阳一句。其实这是陈寅恪先生一生的写照,也许是一语成谶,也预示了他在即将到来的晚年岁月的悲惨遭遇。

“一生负气成今日,四海无人对夕阳”,出自陈寅恪先生《忆故居》诗。全诗如下:

据吴密先生抄稿,此诗作于1945年4月30日,时抗战基本胜利,只是中国并非完胜,也非大胜,而是“惨胜”。当时国事虽然向好,但山河破碎,百废待兴,陈先生自然欢悦不起来。

这首诗有序:

国事之外,家事身事,亦令陈先生倍感落寞。这首诗所忆之故居,一为庐山牯领之松门别墅,故此诗题目,一作《忆松门别墅故居》。

所忆的另一故居“崝庐”(崝zhēnɡ,高)。1899年,陈宝箴葬亡妻黄夫人于西山后,在墓旁筑屋,该屋悬有陈宝箴所撰对联——天恩与松菊,人境托蓬瀛。

《忆故居》第七句之“松门松菊”,字面意,大抵由此联而来,兼指崝庐和松门别墅。

题主所问的两句,乃诗歌颔联,写的是陈先生的身事

因为自己一直坚持人格独立,奉行自由思想,孤高行世,不肯屈居人下,苟同世俗;四海之内,知己寥寥可数,而今卧病他乡,偏居蓉城成都,而身边竟无一起赏玩夕阳之人。

当然,“四海”,除了指天下,四境之外,还有另一重意思,“眼高四海空无人”,即能入我法眼,让自己青眼相加者甚少。“夕阳”,除了指傍晚的斜阳,还暗指落寞的人生际遇。山河破碎,国家疮痍,背井离乡,故园荒芜,平生大志尚未实现,今又卧病,情绪颇为低落。

早在1927年,陈先生游静明园时所作诗,有“回首平生终负气”句,知陈先生孤高自许,不肯苟合于人,由来已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