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帝岗公园

10 0 2024-05-15
广州人是怎么过重阳节的?广州人重阳节除了爬山登高祈祷辟邪,也可以扫墓拜祖先的,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都可登高祈福拜先人,古代一向如此,只不过近代式微不流行,只剩清明专拜了,总之这四大节曰是我们中国人最古老的祈拜纪念曰。 南宋灭亡时百万军民逃难到珠江三角洲,差不多中国所有最古老的节日生活习俗都保留在广州了,古吋……

广州人是怎么过重阳节的?

广州人重阳节除了爬山登高祈祷辟邪,也可以扫墓拜祖先的,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都可登高祈福拜先人,古代一向如此,只不过近代式微不流行,只剩清明专拜了,总之这四大节曰是我们中国人最古老的祈拜纪念曰。 南宋灭亡时百万军民逃难到珠江三角洲,差不多中国所有最古老的节日生活习俗都保留在广州了,古吋广州人每个月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节曰要过,都真是热闹欢乐过头了,新中国成立因为革命运动多,所以式微了,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,重阳节又重新盛行,每年都十万八万人登高爆棚,热闹非凡,各种过节灯饰小风轮食品摆满白云山,垃圾遍地,要警察出动维持跌序治安,总之就像南宋吋的风情重现一样。 二十几年前笔者年轻时,几个好朋损友重阳登白云山,因为人太多,差点挤落山崖没命,与几条损友爬上几棵松树才保住小命,幸免一死,呵呵,想返起都怕怕,这十年,白云山周边学校大学生,外省打工者,十几二十万登山爆栅,人山人海厕所排長龙,广州人都怕怕不敢节日去了,过后才补去。 不过广州人也有消闲买懒的方法,买懒就是同是几个狐朋狗友死党整天什么都不做,在广州各处最繁华街道闹市步行商业区寺庙乱走,囗水花喷喷睇靓女,吹水食啊,什么都评头品竹,真正的消闲。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发达,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各种中国古老的节日都复活时兴了,尤其在北方,让我们用欢乐同贺这盛世节日😁😁😁😁😁😁😁😁😁😁😁

广州人重阳节一般是登山。由前一天晚上开始,年轻人就三五成群结伴带上水果和零食等登上白云山、大夫山顶过夜。重阳当天,登山的***山人海,甚至有的扶老携幼,直登山顶。下山时大多数人手拿风车,寓意风调雨顺,身体健康,万事如意。由于人流太大,通常要人流“管制”,只准单行,不能双行。由于管理得当,登山铁序整然,非常热闹。

重阳节各地都有登高习俗,广州人也不例外。广州人过重阳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登高了。广州有包括白云山在内的16个登高点,在重阳节前一晚,大家就会去这些登高点登高祈福。白云山、莲花山等登高点在重阳节前后都是热门景点,很多市民会在重阳节前一晚就去登高望远,好不热闹。

关帝岗公园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需要提醒的是,今年重阳节前一晚,白云山周边地区部分路段实施临时交通管制,所以要去白云山的市民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,尽可能避开管制区域。同时,白云山风景区内实施人流限制并封闭部分小路(门岗),登高的游客要留意相关指示牌,按指定的路线登山游览,注意安全。重阳节期间,番禺区仅莲花山旅游区、大石关帝岗(凌晨4时至8时不开放)可以登山。莲花山登高有夜班车前往。

当然除了登高,还有一些地方会组织一些活动。比如燕塘街坊就准备过个“舌尖上的重阳节”。天河区兴华街燕塘社区就组织开展了“百家荟聚,九九浓情”重阳百家宴活动。70户爱心家庭展示厨艺。这次活动,社区里65岁以上老人免费参与,其他参与的居民则每个家庭至少准备一道菜。最终居民们烧制了70道美味佳肴,品种多样,情意浓浓。

2017年重阳节农历9月9日,阳历10月28日。重阳节怎么过?广州人重阳节又有哪些活动?重阳节又称老人节,一般情况下,这天人们会回去探望家中的长者,祝福长辈身体健康。此外也会有登高爬山等活动。金秋送爽,丹桂飘香。街上掉落的叶,秋日绽放的菊,漫山红遍的叶,秋的颜色慢慢晕开。重阳日,必以看酒登高远眺,为时宴之游赏,以畅秋志。年年话重阳,岁岁欲登高。九月九,寻一处高山,携至亲之人,步步登高,祈福年年。

关帝岗公园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重阳节的习俗:饮菊花酒。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“菊月”,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,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。清代以后,赏菊之习尤为昌盛,且不限于九月九日,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。



关帝岗公园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赏菊。菊花又名黄花,属菊科,花色品种繁多。重阳时节,正值菊花怒放,幽香清芳,赏菊就成了一件时令习俗。我国古人曾有许多赏菊诗词。如晋代陶渊明,唐代杜甫等都有佳句名篇流传。至清代,重阳节前后还举行菊花大会,倾城人去观赏菊花。现代,各地也有以菊展为贺,用菊花摆制色彩鲜艳的各种图案,画家当场作画,观众络绎不绝,热闹非凡。



吃重阳糕。据史料记载,重阳糕又称花糕、菊糕、五色糕,制无定法,较为随意。九月九日天明时,以片糕搭儿女头额,口中念念有词,祝愿子女百事俱高,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。



插茱萸。人们认为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;或佩带于臂,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,还有插在头上的。大多是妇女、儿童佩带,有些地方,男子也佩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