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颂故居

7 0 2024-05-10
古代诗人为什么不写李花?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李花:李花:即李树的花,又名‘玉梅’,为蔷薇科落叶小乔木。花期因地区、品种而异,通常南方为三月,秦岭及淮河以北四至五月。花小而茂,素雅清新。古时候,也不是所有的诗人不喜李花,描写李花的佳句也很多。比如诗仙李白就有这样的佳句:春国送暖百花开,迎春绽金它先来。火烧叶林红霞落……

古代诗人为什么不写李花?


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李花:李花:即李树的花,又名‘玉梅’,为蔷薇科落叶小乔木。花期因地区、品种而异,通常南方为三月,秦岭及淮河以北四至五月。花小而茂,素雅清新。古时候,也不是所有的诗人不喜李花,描写李花的佳句也很多。比如诗仙李白就有这样的佳句:春国送暖百花开,迎春绽金它先来。火烧叶林红霞落,李花怒放一树白。再如:李花宜远更宜繁,惟远唯繁好色看。等等……



不喜写李花也只能是因人而异,古代时候从未写过李花的有白居易,李清照、李香香等……我们先说说白居易,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,代表作很多,尤以长恨歌为之最: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宫粉黛无颜色。春寒赐浴华清池,温泉水滑洗凝脂。……他的所有作品未有李花的诗句。



我们再说说李清照:此女子绝非一般,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女,以词赋为之首,留世作品很多。比如:如梦令(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,知否。)也是我喜欢的女词人。她的所有作品也未看到关于李花的描述。第三位是北宋的一位名妓,名曰:赵香香,因和贯宿花街柳巷的柳永交集颇深而留传甚广,她也有名句留下:不愿穿绫罗,愿依柳七哥;不愿君王召,愿得柳七叫;不愿千黄金,愿得柳七心;不愿神仙见,愿识柳七面。

苏颂故居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
可见也是一痴情女子,若把她和她的职业联系起来,不由让人心生敬意。坊间传说,柳七公子就是死在李香香家的。柳永,因他的爱好与众不同,死后无钱安葬,是谢玉英、陈师师等名妓凑钱帮忙安葬的。出殡时,整个东京的歌妓都来了,可谓是:半城缟素,一片哀声,这便是‘群妓合金葬柳七’的佳话。***若柳永泉下有知,那也算是知足了,也不枉他背负:宁愿花下死,做鬼也风流之名了。其实,古人并非不愿写李花,而是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。就如我们现代人一样:南方喜米,北方喜面等是一个道理。谢邀答题!谢谢!

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发布,有什么重大的意义?

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了中原(二里头,陶寺),江南(良渚),北部草原(石峁),巴蜀(三星堆)等重要遗址。

探源工程再次明确了,中原文化是中国的根文化,从从裴李岗→仰韶文化(庙㡳沟类型)→中原龙山文化(王湾三期)→新砦期→二里头文化→二里岗文化→殷墟文化→周文化……一脉相承,传承至今。

苏颂故居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而江南,良渚文化,并没有传承下来,马桥文化并没有继承良渚。

巴蜀,三星堆文化确立时间不早于商,时间太晚,那时候中原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了,三星堆进入青铜时代在商周之交。

至于石峁,典型的草原文化。上承老虎山文化,灭亡后就中断了,其实整个陕西,甚至离文明中心河洛最近的关中,也是断断续续,除了有个仰韶文化(半坡),陕西在周之前,仰韶文化初期之后的2000年里,仅仅是在仰韶文化早期有一个仰韶文化半坡类型,前无“根”,后无“传承”,很明显就是受河南的裴李岗文化与甘肃的大地湾文化辐射而来的。说明白点,陕西在新石器时代没有本土文化,半坡文化消亡后,陕西在夏商两朝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猃狁、鬼方、犬戎的大本营。

苏颂故居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重大意义就是第一次确认了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地发育而成的文明,那个从里到外都说不通的河南中心说法可以闭嘴了。

既然中华文明是多地点发育的,存在一些差异也就在所难免。古人也不傻,什么地方适合生活,什么地方能盖房子,什么地方能保障丰衣足食,他们一点儿也不比现在的人差多少,门儿清。

看来大禹治水还真不一定是在黄土高坡,因为古地质的水文演变不支持,到现在也证明不了那些地方曾有水患,所以大禹治水只能是山西、陕西、甘肃,或者汉水一带,这地方大禹倍儿熟儿,闭着眼睛漫山遍野的疯跑都丢不了。

从今往后河南就算了吧,别往探源工程里瞎掺和了。那个真真******的二里头是越刨越底气不足,说是要刨一百年,这话听着有点儿像是要欠钱不还。

一直就不明白,国家为什么不组织人马去天水一带找找去,为什么非要听那帮河南专家们的胡扯,几十年了就非河南的地界不可,不会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吧。

成果发布有多大的意义?如果说是有重大的意义,感觉上是有点太牵强,或是过度肯定了!中华文明实际上并不单单是中国自己的事,也是整个世界的事儿,是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部分。对于文明古国的界定是有标准的,第一就是古代的城市规模,原始村落小聚落不行,是有城市和乡村差别的,城市规模要能够容纳5000人以上。第二就是文字,光发掘出一些文字符号不行,必须是较完整的文字发明体系。第三就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,小埃及,金字塔,希腊古城邦遗址等遗存,可是我们发掘出来的辽河流域文化,浙江良渚文化,二里头文化一村一屋都无法满足以上三个标准,这样就得出了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,这样的结论是否太轻易、太武断?在世界的台面上是否能够被承认和肯定?感觉历史学和考古学都是严肃认真的学科,不能单纯为了某个人为设定的结论而去围绕证明!否则结论将不会被世界的学术界承认,相反还会陷入被动!

感觉发布成果还是有的,首次承认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,比如辽河流域文化,良渚文化,二里头文化,这些可能属于不同民族祖先的文化,原来只是强调汉文化。

“这四条标准中并不包括......西方学术界常用的两条非常重要的文明判断标准或者说因素”,“我们认为,这种差别,恰好是表达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有其普遍性的一面,也有特殊性的一面。”

早说,不就省了多年来费心费力的争辩:西方不承认我们那一段是文明史不要紧,我们自己承认就是了?这叫特殊国情。

算不算文明史,和是不是存在这一段文明,本就不是一回事。耿耿于怀西方承认不承认,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,有点“牧羊”的嫌疑?

从《史记》《国语》等各种古籍中记载看出,炎帝和黄帝部落是生活在渭水流域到黄土高原地区的族群,根据专家学者推断黄帝炎帝部落距今大约是5500——4300年前后。

而陕西宝鸡炎帝陵附近又发现与炎帝部落时间吻合的大型遗址“姜氏城”遗址。在古籍记载的漆水附近又发现仰韶文明时期最大的城址,西安杨官寨遗址距今6000—5000年,附近又是同时期的姜寨遗址、稍早的半坡遗址,结合仰韶文明所在的四个省里陕西的遗址数量占其中一半,而古籍和历史考古学家却还推断黄帝后期生活在黄土高原。

而夏朝的探索也很模糊,但根据《史记》记载的“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”“三代之居皆在河洛”,阳城据说是山西的阳城,而阳城附近发现了距今4300—3900年前的大型城址“陶寺遗址”,而陶寺遗址西边隔黄河相望的司马迁的家乡陕西洛河附近的韩城(古称夏阳,龙门),根据古籍记载韩城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,而韩城的古名(夏阳)是否跟夏朝的名字来源有关?而故籍中有关的“禹居阳城”是否可能是指夏阳?可以做一个大胆的联想。(毕竟中华夏文明还在探源阶段)而夏阳的北部就是黄帝陵所在的黄陵县,黄陵县南部白水县就是黄帝史官仓颉的故里,黄陵县北部就是中国史前最大最先进的石峁古城遗址,而石峁的规模之大又颠覆了中国城市遗址规模的认识,石峁遗址距今4500—4000年左右,占地面积430万平米,远大于同时期其他遗址,内城、外城、皇城台、东西南北四大城门、瓮城、烽火台等以及附近几十座面积皆在200万平米的卫星城,一应俱全,可看出石峁遗址应当是天下中心城市,而在此发现的大量鳄鱼尸骸,和这一地区产煤、石油可以看出此处古代的环境很好,而夏朝距今大约4070年,从年代来看,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都在时间地理上与夏朝吻合。

而且石峁遗址时间跨度又和黄帝时期晚期符合。